片区挂牌启动业务大爆发的按钮
编者按
广东自贸试验区启动运作100天以来,我们听了很多漂亮的数字,也看了很多亮丽的成绩单。
自贸区带来了哪些改革利好?在层出不穷的改革措施中,又有哪些真正触中了企业的“痛点”?
身处其中的企业,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
卓志供应链,就是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从最早的通关代理、码头物流,发展到外贸供应链管理,再到作为外贸新业态的综合服务平台、市场采购出口、跨境电商,卓志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之路,恰好是广东乃至全国外贸企业探索自身成长之路的一个缩影。
站在南沙保税港区跨境电商一号仓的通道上,广东卓志供应链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跨境网仓事业部的总经理王波波指了指地面,说:“今年三月份,我们这里所有能看到的地方,都堆满了货物。”
今年4月21日,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挂牌当天,作为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卓志供应链旗下的贸通天下正式入驻南沙。这是2006年至今,卓志供应链在南沙成立的第4家公司,其打造的贸通天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引进京东、1号店等一线电商巨头在南沙建立华南主力仓。
短短三个月时间,卓志供应链在南沙的保税仓储面积大幅增加,从5000平方米增加到2万平方米,贸易单量从去年12月份的1000票/天,跃升到今年6月份的峰值3万票/天。在卓志供应链集团副总裁李金玲看来,今年以来卓志业绩的迅猛增长,是企业多年持续转型所积累打下的基础,以及外贸新业态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集中爆发。而南沙新区自贸片区的挂牌成立,正是启动这一切的按钮。
业务量翻着倍上涨 仓库一扩再扩仍“爆仓”
“业务增长太快了!”王波波感慨道,就在去年,用于跨境电商的一号仓还有些空,而今年“618”电商年中大促,一天的发货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
转变的契机始于今年三月份。“去年我们的跨境电商还在摸索阶段,主要以中小卖家为主,到了今年,各大电商巨头纷纷入驻,业务量一下子就上去了。”王波波介绍道,最早的一号仓面积仅为5000平方米,很快就爆满,6月5日开始启用的二号仓,面积是一号仓的三倍,如今基本处于满仓状态,目前2万平方米的三号仓正在加紧建设,四号仓也在规划中,总面积5.5万平方米,基本都已经被企业预订完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号仓和二号仓的货架上都整整齐齐的堆满了货物,其中备受国内网购用户青睐的纸尿裤、奶粉等“爆款”商品占了不少比例。二号仓目前打包员有11个人,实行两班倒,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打包四五百件。
作为广州市跨境电商试点企业的卓志供应链,从2014年4月正式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并与海关系统实现信息对接。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市场的热情:去年10月份开始上量,12月份,1000票/天;今年1月份,5000票/天;3月份,1万票/天;5月份,峰值1.3万票/天;6月份,峰值3万票/天。
“虽然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是在我们预期之中,但实际的发展速度之快,仍然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业务量翻着倍上涨,仓库一扩再扩,仍然被撑‘爆仓’。”李金玲说。
记者从南沙区获悉,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后,已有190家跨境电商企业在南沙口岸部门完成备案,京东国际、1号店、聚美优品、苏宁云商、唯品会、当当网、天猫国际等国内跨境电商企业相继落户南沙。累计审核进仓清单1273票,总价值人民币超过3.95亿元。
半夜发邮件咨询 海关马上回复处理
跨境电商的新业态,也对政府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难题。“跨境电商最大特点是碎片化,一个货柜的订单就可以有数千票。”李金玲说。
为此,广州海关自行开发了适应跨境电商业务特点的监管系统,直接连接电商平台、电商服务企业平台、支付平台,实现了订单、物流单、支付单“三单对碰”,使跨境电商业务从一开始就有非常透明、安全、高效的监管平台。海关的业务系统在实践过程中,还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不断升级改善,扩大系统容量,达到每天可通关500万票的容量。对京东、1号店等大电商平台,海关另外开辟专门通道,保证这些平台的超大流量的畅通。
“卓志的员工很多次在半夜发邮件,向南沙海关询问某订单的动态,或者其他通关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居然在半夜都能马上得到回复和处理。”李金玲说,“我们做电商的,特别强调‘用户体验’,就算1999个单是好的,有一个单给消费者留下不好的印象,都会很麻烦。但政府部门也会这么在乎‘用户体验’,确实令我们感动。”
李金玲介绍,目前卓志的“病单率”已经降到了万分之几,基本上每票订单都能在24小时内完成通关程序。这是跨境电商消费者在下单几天之内就能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商品的根本所在,也是广州跨境电商能得到快速发展的强大的基础。”
此外,“入区理货后申报”监管模式的创新,使企业开展海量的跨境电商业务的出错率降到最低。
广东检验检疫局则在南沙推出广东智检口岸系统,实现了跨境电商物品来源可溯。据南沙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周旭介绍,智检口岸通过不需安装客户端的互联网申报平台,形成“零纸张、零距离、零障碍、零门槛、零费用、零时限”的优势,跨境电商的身份证与订单或运单相连在智检平台能查询到溯源信息,源头可溯,过程可控,去向可查,保证了客户对产品使用安全和质量保障的信心。
企业建议获政府采纳 通关效率提升80多倍
同样因为新业态发展而面临管理模式创新的,还有市场采购。
7月的一天早晨,一辆满载着货品的货车,从广州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出发,一路南行,驶往南沙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集中检管区。在检管场的入口,指示屏上发出需要查验的指令,同时响起语音提示。于是司机娴熟地将货车开到检管仓门口区,南沙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上前,开箱查验,一一核对信息,出证。半小时后,检查完毕,货车又重新驶出检管区,到码头上装船,准备运往目的地尼日利亚。卓志供应链提供的正是从运输到过关的一条龙服务。
市场采购出口,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出口贸易方式,一般指的是境外客商及其国内代理商在我国内贸批发市场现货采购商品,再由多个采购主体组柜,拼箱出口。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贸易方式从萌芽至今已超十年。支撑这种贸易方式的,是作为全国商品集散地的广州所拥有的上千家专业批发市场。然而与传统的外贸方式相比,市场采购却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一个集装箱装上百种商品,真假莫辨。”一位报关公司业务经理说,以前市场采购出口假货盛行,常常被中途退回,让从业者损失惨重。
对此,2013年4月,广东检验检疫局在此前黄埔试点的基础上,在南沙口岸建立了国内首个“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集中检管区”,建设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7×24小时通检。广州海关也在南沙开通了相应的监管方式通道。
“其实是卓志在从业中发现了市场采购出口的巨大前景,向市政府和监管部门提出建立新型监管模式的建议,并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促进了广州市场采购出口监管阳光通道的形成。”李金玲介绍。
卓志市场采购事业部总经理李纯统计过,以前一个货柜从口岸提柜、装货,要一整天。货到了码头,报检又花去一天。放行后再报关,再花去一天。“3天是正常,遇到查货,没一周出不去。”李纯说,现在,通过全天无休的检管区通关,通关效率大幅提升80多倍,整体查验比例降低90%。
高效运行,靠的是“提前申报、入场查验”模式以及车牌自动识别系统、LED诱导系统、手机APP服务。商品风险低、企业信誉高的实施现场免查验,直接快速放行,绝大多数货柜可在1分钟内办结所有手续。
今年1-7月,南沙市场采购商品出口为17.1万标箱,货值11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8.7%。
通关效率的巨大提升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南沙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周旭说,这种新模式每年能为企业直接节约费用5000多万元人民币,节约通检时间486万小时。直接推动南沙港区新增20条国际航线。